复习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一)
教学内容:
第2单元
,除法的两种意义(平均份和整体里有多少个部分),除法公式的运用,用2、3、4、5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回顾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复习整理:
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81÷9
15÷5
24÷421÷3
40÷5
24÷3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习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习:
口算。
15÷5=6÷3=
16÷8=9÷3=
45÷5=
18÷3=
25÷5=2×4=
45÷9=
18÷6=
36÷4=8÷2=
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表内除法(二)
教学内容:
第4单元,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卡片,你们能快速地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
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进行整理吗?
活动要求:
1.
同桌两人一组,把手中的算式卡片摆一摆。(一人摆卡片,一人负责记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整理的?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展示资源,构建网络
谈话引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是怎么整理的。
1.
从乐乐整理的表中你
能发现什么?
2.
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小结:同学们真会认真观察,能在这个表中发现这么多规律,并且按照规律把所有的算式都填写出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二)利用网络,理解沟通
1.
根据算式说得数。
54÷945÷572÷8
27÷3
问题:
(1)你能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小结:原来得数是几,我们就得找跟几的口诀有关系的除法算式。
2.
根据得数找算式。
(1)在乐乐整理的这个表格中快速找出得数为7的算式。
(2)还有补充的吗?
(3)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算式的?
(4)得数是8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9的呢?
(5)你是怎么找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看谁算得都对。
64-8=
45÷9=30÷6=3×7=54+6=
56÷8=
72÷9=
28÷4=
5×9=42÷7=27÷3=
32÷8=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
这样才能算得对。
2.
小鸟回家。
(1)你能帮助每只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赶快动手连一连。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小结:小鸟非常感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家。
3.
(1)30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盒冰激凌?
(2)12元一共买了4瓶饮料,一瓶饮料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问题:
①
谁来读题?②
你知道了什么?
③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④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⑤
解答正确吗?
小结: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
和问题,认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46页练习十,第2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第6单元,了解余数的意义,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2.
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紧密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学习列除法的竖式
课前准备:课件、小星星、糖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明白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小动物们过两天有一个晚会,小猴子们的任务是为晚会准备吃的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子们来到了哪里!(出示大屏幕)
师:它们来到桃园摘桃子,谁来说说它们摘了几个桃子想怎样分?
学生:它们摘了8个桃子,把8个桃子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强调平均分的意义)
生回答:每份分的同样多。
师:那你们会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颗小星星代表8个桃子,还有4个盘子,各小组来分一分。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分得真好,谁来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
(生:8÷4=2(个))
师:在生活中给你一堆东西进行平均分的话,分的结果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师:刚才小猴子摘了8个桃子,如果再加一个桃子,还会分吗?这次分的情况与上次可有些不同!有信心分好吗?
生:有。
老师让小组长把8个桃子放回,每个小组再添1个,各小组动手分。
2.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分的过程展示一下?
(学生交流,最后发现每盘分2个桃子后,还剩下1个)
师:为什么剩下1个不分了呢?
生:剩下这一个不够分了。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每人分得2个,还剩下1个呢?你自己试试看。(学生尝试列式表达。)
生: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9÷4=2(个)……1(个)。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学生尝试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好,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谁来说说,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
生:被除数9表示有个桃子,除数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商2表示每个盘子分两个,余数1表示还剩下1个桃子。
师:说得太棒了。
[通过学生用小星星代替桃子具体分一分,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有时不能正好分完,要有剩余,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互补互助,发挥群体智慧,积极参与,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自主发现,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余数的产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体会意义。
师:如果再加一个桃子,变成10个怎样分呢?
生:每个盘子分2个,还剩2个。
师:为什么剩2个也不分呢?
生:2个不能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谁来用算式表示你分的结果?
生:10÷4=2(个)……2(个)
师:再加一个桃子呢?。。。。。。(一直加下去。让学生体会余数到4就可以再分)
师:同学们刚才分得都不错,在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东西时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却分不完。有余数的情况还真多。
师:其实在我们平日分东西时,会经常有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余数的情况。所以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
[通过学生进行分一分,真实感受到在平均分时有时分不完,要有余数,让学生体会到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突破重点
师:刚才大家不但帮小猴子们分好了桃子,还学到了新知识,我们看看另一组小猴去干什么了?(出示屏幕)
生:它们在分糖块,有18块糖,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猴。
师:大家想想,要求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猴,先要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明确“每只分几块”。)
师:你能想出可以平均分给几只小猴吗?咱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拿糖块来分一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得全,分得对。
(小组合作边分边说,并把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如果每只分2块,可以分给9只小猴,列式是:18÷2=9(只)。
生2:如果每只分3块,可以分给6只小猴,列式是:18÷3=6(只)。
生3:如果每只分4块,可以分给4只小猴,余2块,列式是:18÷4=4(只)……2(块)。
生4:……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是这样分的:18÷5=2(只)……8(块),你们对这种分法有什么话要说吗?
(学生会说余下的8块,还能分给一只小猴。)
(学生讨论后,教师演示得出:平均分时一定要分到剩下的不够分为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每只分5块糖,可能剩下几块?最多能剩下几块?(学生认为可能剩下1块、2块、3块、4块。最多能剩下4块。)
师:如果每人分6块呢?7块呢?我们知道每人分5块、6块、7块,那么5、6、7是除数,剩下的块数是余数,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总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明白剩下的8块还能分给1只小猴,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每人分5块,可能剩下几块,最多剩下几块,从而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
练习
1.
自主练习第2题。
2.
摆一摆,填一填。(任选二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快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除法的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乐乐玩具店
问题:
1.
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谁再说一说?
3.
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6÷8=7(个)
5.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
解答正确吗?
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
,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1)你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能买几张电影票?
(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40÷8=5(张)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一张电影票8元,要求“40元能买几张票”,
也就是在求40里面有几个8,40里面有5个8,所以能买5张电影票。
3.
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小结: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几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所以可以分成4段。
4.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5.
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小结:把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36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36本书,按照每人4本一份来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4。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解答。
四、课堂作业
第44页练习九,第7题、第8题。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学目标:
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复习整理:
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旋转等现象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
认识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出示课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第七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第9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
学生能够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1)请2名学生猜,无论猜得对与错,都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猜的?
(2)老师手里拿了一块橡皮,它不在左手里,你知道橡皮藏在老师的哪只手里?请2名学生猜。这回你们为什么都能猜对?
2.引入:根据“橡皮不在左手里”,我们就能准确地推断出橡皮一定就在右手里,这就叫做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问我们什么?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出示: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社会
我们可以先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然后再连一连。根据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可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起来。又根据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可以推断出小丽拿的应该是品德与社会书,同时也推断出小刚拿的应该是数学书。
运用画图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答案。
(3)思考:同学们在分析时先从哪个条件入手分析?
2.做一做1
(1)看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问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预设一:画图法
出示:欢欢
乐乐
笑笑
7千克
5千克9千克
②预设二:直接分析的方法
根据“笑笑最轻”可以知道,重5千克的是笑笑。又根据“乐乐比欢欢重”可以知道,重9千克的是乐乐,那么重7千克的就是欢欢。
(思考:同学们在分析时先从哪个条件入手分析?
4.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推理。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在分析时都是先从什么样的条件入手去分析?(即直接告诉答案的条件)然后再根据另一个没有直接告诉答案的条件进行推断。
在分析时还可以采用画图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推理。
三、拓展延伸
1.王奶奶家养了一些公鸡、母鸡和小鸡。这些鸡的只数分别为8只、12只和17只。王奶奶说:“我家的公鸡比母鸡少,但比小鸡多。”请你猜一猜王奶奶养的公鸡、母鸡和小鸡各有多少只?2.四人一组,先选出三样物品,然后选出三个人,每个人手里拿一样物品放在身后,其中一个人直接说出你拿的是什么,另一个人不直接说出你拿的是什么,让小组中的第四个人猜你们每个人手里拿的各是什么物品。做完之后互相轮换。第八课时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第9单元,数学广角填方格练习
教学目标
对填方格的题型做专项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题目。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学生能够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2
4
ab12
二、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31b
3
a
2
1
三、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c呢?
1
a23c
2b
14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7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整百、整千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二千五百零六。
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复xx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开展练习。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估算
教学内容:
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2.熟练掌握找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口算。
300+200=
700-300=900+1000=
800-500=
600+300=1500-700=
100+900=
700+900=6600-600=
2.
填一填。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995元,约是()元。
(2)欣欣小学有608人,约是()人。
(3)果园里有1298棵果树,约是()棵。
二、探究新知师: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生2:不用准确算出得数,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三、知识运用
1.
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样想: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也就是都不到900人,
如果
900+900+900=2700
,3000个座位都够坐,那么这三所学校实际人数也够坐。
2.
连一连。3.
(1)现在《科学世界》打折,现价是212元。打折后《科学世界》大约便宜了(
)元钱。
(2)如果按原价买这三套书,带600元够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第5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悉运用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
2.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2、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4、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应用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上课之前来看一下老师出示的题目: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设计意图: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像53-24 38这样的算式,我们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它是综合算式,我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呢?
【师】同学们刚才说很棒,你们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同级运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了
16 9 8=
2×3×4=
32-10-6=12÷2÷3=
25-10 20=15÷3×3=
32 10-2=4×6÷8=
【师】想一想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它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3、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结
【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火眼金睛能看出哪一个题目计算是错误的,奖励小红花哦。4、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刚才的式子我们分别讲的是加减跟乘除,如果把加减乘除结合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1-48÷6
6×4 20
50-5×7
72÷9 3
【师】观察这些式子,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21-48÷6
=21-8
=13
(说明:这道题有减法,还有除法,那么我们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21-),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8),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3)。)5、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结
【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复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的就是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我们先来观察下面几道题目。问题: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那我们想一想把加减乘除混合起来是不是一样的呢?7、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结
【师】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x巩固练习:想一想先算什么再计算。
(26 46)÷8
(35-10)÷5
3×6÷9
50-4×8
7×(20-16)
74-(23 17)
8、总结---思维导图
(一看:有没有小括号;二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做:准确计算出每一步的结果;四验:检验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9、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应用题
【师】同学们,如果把混合运算融合在应用题里,你们还会计算吗?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题目。
二年级3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21人,每5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问题:1.这个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
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师】(24 24)÷5
【师】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如果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则应把加、减法加上小括号。(x先算乘除再加减就不用加小括号)
【师】那我们常见的计算题型有哪些呢?听老师一一给你们列举。
1、小红有12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与小明、小军一起分了,请问剩下的苹果他们平均一人可以分几个?
2、小红有12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如果他们一起分享苹果,那平均一人可以分几个?
3、小红买了2袋苹果,每袋6个,把其中的3个分给小明,那小红还剩下几个?
4、小红有12个苹果,她一天吃3个,一共吃了3天,还剩下几个苹果呢?
5、小红一共买了12个苹果,第一天吃了5个,第二天吃了3个,她还剩多少个苹果?
常见的两步计算题型有:
(1)剩下的平均分
(2)一共平均分
(3)还剩多少
(4)连续用去后,还剩多少
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
克与千克
教学内容:第8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单位转化
教学目标:
1、
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
熟练掌握运用单位转化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 200=110
-
20=
620 100=120 360=
130
-
70=240
70=
2000 50=1000-30=
1200-40=140
-
40=
860
-
80=880 1200=
【设计意图】:口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口算训练。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三、拓展性练习(略)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由:百家乐凯发k8-ks8凯发官方网站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86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